English

展望二十一世纪中华医学的发展优势

2000-09-04 来源:光明日报 南京市第二医院 程孝慈 王胜红 武军 赵伟 我有话说

本文所提的“中华医学”,是中华现代医学、中华传统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总称。它们像三匹骏马,并驾齐驱奔腾在世界医学的广阔原野上。要想推测它在今后会如何震撼和推进世界医学的进步,首先要探讨它的发展和创新优势,以及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和目前占尽天时地理优势的西医相比有哪些特色。为此,笔者特提出以下三点:

(一)中华医学的特色与优势

西医传入我国,经过我国近代百余年来几代人的虚心学习和不懈实践,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和丰富知识,并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贡献。应该说,已经建立起了我国新一代的中华现代医学。但是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①东西方人群、人种、地理环境、生活习性、社会背景、体质条件、疾病种类和对自然的适应能力等等都有其固有的特点,应考虑它们中间的互相差异。②近数十年,特别是近十余年来,西洋医学越来越偏重于各种新化验检测仪表和设备的研究,虽然对临床上准确诊断很有益,但是由此也养成了西医偏赖于“电脑数据点头我点头”的诊疗方式,淡化了医生对病人的临床观察、综合分析与鉴别能力。特别是在危重病人的急诊抢救中,一般没有时间去进行这名目繁多的化验检测检查,由此而贻误了抢救时机的事例屡见不鲜。临床误诊误治率也没有因种种化验检测技术的飞速进展而显示明显的负相关。因此造成的误诊误治仍被当成学术问题,归属于医院的正常死亡予以统计。③与此相反,我国传统医学望、闻、问、切的鉴别诊断手段,结合部分现代化检测检查技术,特别突出强调进行临床综合判断、洞察力的提高,这种思维方法及能力是很关键的基本功培养,正是中华医学的特色和优势。④由于语言的限制,加上对第三世界文化的偏见,欧美国家学者所编各种医学教材,常偏重于欧美国家的技术成就,而对于我们中华医学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学术成果一般不被重视,很少得到检索。而我们国家的一部分医学教材,常常偏重于照搬欧美国家的原版著作,造成我们自己的医学成果反而鲜为人知。⑤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国外学术界也不可避免会受到污染,因循抄袭,把有欠新颖的知识搬进了新版书籍的情况也时有所见,若我们自己不在细心检索国内外科技新动态上下功夫,总是跟在洋教材后面,必然会影响国内教材的及时更新。

(二)科研立题,力求具有国际首创的水平

应该看到,我中华医学水平,已今非昔比,赶超国际医学科技前沿,并非高不可攀。这决非要我们夜郎自大,而是必须建立起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坚定信念。剽窃别人专利或实验结果,改头换面重新立题,修修补补就算是自己的科研成果的道路是再也不能走了。不能再把大量的科研经费用在无谓的追名逐利上了。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再不能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因为它只能解一时之急,长久下去终究是要被淘汰的。近年来的亚洲金融危机风暴,给日本、韩国等经济虽然发达,但科技依赖性较大的国家一个十分深刻的教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必须科技创新立国,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我院是1933年创办的一座很普通的传染病专业医院,条件一般。但我们于1978年首创的抢救白喉二衰(心泵衰和周衰)重叠的机理,以及临床防治与抢救的一系列新治则,纠正了美国《希氏内科学》等国际权威教材中有关白喉治理的长达近一百年的普遍严重疏漏与失误;1993年发表的中、英文三篇论文,成为世界上首次明确肯定地提出白喉死亡可以避免的报告;1985年,我们通过动物实验,首次提出阿胶新药理“阿胶治水热之厥机理探讨”的研究,不仅填补了中医病名的空白,而且弥补了西医弥漫性毛细血管渗漏的治则,丰富了循环障碍学说;去年,我们的成果“急性二衰重叠防治的新思路及其重要意义”通过了江苏省级专家们的书面鉴定,被选入共和国第一部高新诊疗权威专著:《中华医药大百科文库》内,今年又纳入《中华新论》。据悉,还将要翻译成英文对外宣传。

(三)大力开发中药新产品,积极争取中医药市场国际化

不可否认,中西医两大学派理论基础的着重点有差异:西医是直接控制论、分析还原论,以医生主观针对性的一套因果决定论的治则治病,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而中医偏重整体观,辩证论治,以内源性达到自我动态平衡为主。它的特征正是善于协助机体自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以调整到最理想的境界。这种既防又治的手段也是西方人所向往的。至于有关西药副作用的危害,早已不言而喻。但是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对中医是否科学持有怀疑态度,关键是人类还没有能以实验手段使其明确机理,因而影响了它的传播与发展。

1989年,我们与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5个教研室协作,成功地开展了“抗兔失血性休克中自我动态稳定机理的实验探讨”的课题研究,该课题是用纯中药整脉口服液,使两个对照组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所本该产生的异常化验结果的明显差异,经同样条件加入该药的两个治疗组,这种差异现象却全部消失,充分证明了中医“阴阳自和”、“以平为期”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使中医基础理论获得了一次突破性的科学验证。该论文在有关杂志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同行们的广泛兴趣与注意,国内外学者多次来信邀请去交流讲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等单位编纂的文库要求转载。

上述实验所用的整脉口服液,是我们研究的中药系列产品中的一种。该系列产品既有内服,也有外用制剂。内服可用于脑卒中(出血、梗塞)、脑水肿、休克、慢性盆腔炎等,外用可治疗慢性宫颈炎、盆腔炎等。我们愿意和有志于中医药开发的志士仁人合作,抓住入世前的大好机遇,团结起来,大力开发中药中有特色的新产品,弘扬祖国医学五千年的文化瑰宝,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放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